_0
_1
_2
近日我与从上世纪70年代就征战了亚洲比赛的几代运动员进行了交流,他们一致的说法是:“在世界篮坛我们是以小打大,在亚洲我们是以大打小。”这个指导思想是几代篮球人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。与欧美队较量,我们在身高、体重、力量上处于劣势,必须发挥我们的快、灵、准的优势。在亚洲我们在身高处于优势,故而要以大打小。这个高,不仅指场上中锋的第一高度,而是包括场上阵容的平均高度,因而阵容是“两大三小。”三小中除控球后卫虽身高稍矮,但其速度快、弹跳好,支配球能力强,俨然是场上的指挥员,如吴忻水、马连保、宫鲁鸣、孙凤武等,黄频捷在那个年代属高后卫。那时打大前锋、前锋的徐政文、张卫平、郭永林、匡鲁彬等身高都在1.90米以上,他们不仅在第二、三高度上优于对手,且各有特长,共同的长处是得分手段多样,篮子准,篮板球凶狠。这批队员完成了亚锦赛的首个五连冠霸业。第二个五连冠霸业中,这两个位置的巩晓彬、马健、郑武、孙军、胡卫东等的身高已在2米上下!他们不仅基本功扎实,战术素养高,且各有绝活。蒋兴权先生曾在实现世锦赛八强历史性突破时说过,成功因素之一就是我们的锋线队员身高在2米左右,具备了世界先进球队的身体条件与素质及能力。前辈们认为,即使现在增加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,我们也必须坚持“以大打小、两大三小”。